攀藤揽葛的成语故事
拼音pān téng lǎn gě
基本解释手拉葛藤向上。形容在险峻的山路上攀登。亦作“攀藤附葛”。
出处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三折:“峨嵋岭下,攀藤揽葛采樵人。”
暂未找到成语攀藤揽葛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攀藤揽葛)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手包揽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43回:“你一手包揽,我只赊我的头钱。” |
一揽包收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六:“指台抹凳,担汤担水,一揽包收,多是他上前替力。” |
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 毛泽东《组织起来》:“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 |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 |
不敢高攀 | 南宋 郭茂倩《乐府诗集 清商曲辞二 碧玉歌》:“碧玉小家女,不敢贵德攀。感郎意气重,遂得结金兰。” |
九天揽月 | 唐·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
事后诸葛亮 | 向春《煤城怒火》第二二章:“不是我事后诸葛亮,决定拉武装时我就说过,我们不拉出去,郭忠还可以存在,因为引不起小岛的注意。” |
冬裘夏葛 | 《公羊传·桓公七年》:“士不及兹四者,则冬不裘,夏不葛。” |
凤附龙攀 | 汉·扬雄《法言·渊骞》:“攀龙鳞,附凤翼。” |
包揽词讼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05回:“那参的京官就是大老爷,说的是包揽词讼,所以火上浇油。” |
夤缘攀附 | 《明史·尹直传》:“给事中宋琮及御史许斌言直自初为侍郎以至入阁,夤缘攀附,皆取中旨。” |
大包大揽 |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第四章:“他手里摇摆着酒瓶子,大包大揽地说:‘这个小姑娘,跟我投缘分。’” |
大权独揽 | 清 曾朴《孽海花》第六回:“兵士又没感情,他却忘其所以,大权独揽,只弄些小聪明,闹些空意气。” |
巴三揽四 | 元·萧德祥《杀狗劝夫》第四折:“我说的丁一确二,你说的巴三揽四。” |
弃故揽新 | 清·曾国藩《黄仙峤前辈诗序》:“间以其余发为诗章,又能弃故揽新,约言丰义,而先生曾不以自鸣,退然若无以与于古者。” |
托凤攀龙 |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扬戏传》:“宗计于朝,或异或同,敌以乘衅,家破人亡。乖道反德,托凤攀龙。” |
折柳攀花 | 元·周德清《蟾宫曲·别友》:“茶也无多,醋也无多,七件事尚且艰难,怎生教我折柳攀花?” |
折桂攀蟾 | 元·关汉卿《陈母教子》第二折:“二哥哥枉展污了你那折桂攀蟾的钓鳌手。” |
招是揽非 | 清·钱彩《说岳全传》:“忽听得有人叫道:‘岳相公在那里?’牛皋听得,便喊道:‘在这里!’岳大爷道:‘你又在此招是揽非了。’” |
招灾揽祸 | 元本高明《琵琶记·牛小姐谏父》:“你直待要打破了砂锅,是你招灾揽祸。” |
招风揽火 | 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地方轻薄子弟不少,你又生得美貌,莫在门前窥瞰,招风揽火。” |
揽名责实 | 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 考功名》:“有益者谓之公,无益者谓之烦,揽名责实,不得虚言。” |
揽权纳贿 | 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六回:“到了湖北,方才晓得李统领因为京里有人参他揽权纳贿等事。” |
揽辔中原 | 柳亚子《流亡杂诗》:“劫余仍遣同舟济,揽辔中原共死生。” |
揽辔澄清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党锢传 范滂》:“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
揽辔登车 | 唐·陈子昂《上军国利害事三条·出使》:“先自京师,而访豺狼,然后揽辔登车,以清天下。” |
攀云追月 | 三国·魏·曹植《苦思行》诗:“我心何踊跃,思欲攀云追。” |
攀亲托熟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42回:“他与那猪八戒当时寻到我的门前,讲甚么攀亲托熟之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