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惜客好义惜客好义的故事

惜客好义的成语故事


拼音xī kè hǎo yì

基本解释谓好客仗义。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十五回:“我只道你们弟兄心志不坚,原来真个惜客好义。”


暂未找到成语惜客好义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惜客好义)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一双两好明 李唐宾《梧桐叶》第三折:“只要得女貌郎才,不枉了一双两好。”
一客不烦两家宋·释惟白《续传灯录·堂远禅师》:“一鹤不栖双木,一客不烦两家。”
一客不烦二主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52回:“一客不烦二主,你不接济他这一步儿,叫他又往那里借去?”
一客不犯二主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回:“悟空道:‘一客不犯二主。若没有,我也定不出此门。’”
一床两好宋·曾慥《高摘漫录》:“一床两好世间无,好女如何得好夫,高卷珠帘明点烛,试教菩萨看麻胡。”
一无所好清·李汝珍《镜花缘》第61回:“这些茶树都是家父自幼种的。家父一生一无所好,就只喜茶。”
三好两歉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四:“那女儿年方一十二岁,一貌如花,且是聪明,单只从小的三好两歉,有些小病。”
三好两歹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四回:“虔婆道:‘也常时三好两歹的,亏的太平府陈四老爷照顾他。’”
三好二怯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风月相思》:“娘子与冯官人相见之后,至今三好二怯。”
三谏之义《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戎将侵曹,曹羁谏曰:‘戎众以无义,君请勿自敌也。’曹伯曰:‘不可。’三谏不从,遂去之,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何休注引孔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此之谓也。”
上之所好,下必从之战国·邹·孟轲《孟子·滕文公》:“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上好下甚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上》:“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下逐客令清·许奉恩《里乘》第五卷:“大姊净丝,便下逐客令。”
不义之财汉 刘向《列女传 齐田稷母》:“不义之财非吾有也,不孝之子非吾子也,子起。”
不仁不义宋 朱熹《朱子语类 大学三》:“害人与穿窬,因为不仁不义。”
不到长城非好汉吴茂盛《驻京办》第11章:“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于我而言,没成为好汉就不到长城。”
不好不坏
不好意思
不干好事
不怀好意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七回:“武松听了这话,自家肚里寻思道:‘这妇人不怀好意了。你看我且先耍他。’”
不惜一切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第三卷:“张彪就像扑灭荒火一样,不惜一切地正在大搞抄家、分斗运动。”
不惜代价林斤澜《山深海阔》:“如若过于勉强,甚至到了不惜代价的地步,我一定是劝他淡薄些。”
不惜工本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一回:“姓方的瞧着眼热,有几家该钱的,也就不惜工本,公开一个学堂。”
不惜本钱邓小平《关于今后进入新区的几点意见》:“但在建立时应不惜本钱抽调干部及若干部队以作骨干。”
不惜血本王朔《谁比谁傻多少》:“为了不让顾客恐惧,我们是不惜血本。”
不知好歹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87回:“那婆子不知好歹,又奚落他,打发武松出门。”
不识好歹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26回:“你这泼猴,不识好歹!”
不速之客《周易 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孔颖达疏:“速,召也。不须召唤之客有三人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