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梵册贝叶梵册贝叶的故事

梵册贝叶的成语故事


拼音fàn cè bèi yè

基本解释指佛经,佛经原本多用梵文写在贝多罗树叶上。

出处清 龚自珍《正<大品弥陀经>魏译》:“梵册贝叶,以意增损,以意排比,以意合之分之,译者从而受之。”


暂未找到成语梵册贝叶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梵册贝叶)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一叶扁舟宋·苏轼《前赤壁赋》:“驾一叶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一叶报秋唐·鲍溶《始见二毛》诗:“百川赴海返潮易,一叶报秋归树难。”唐·柳氏《杨柳枝》词:“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一叶知秋西汉 刘安《淮南子 说山川》:“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一叶落知天下秋《淮南子 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宋 唐庚《文录》引唐人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一叶蔽目,不见泰山《鹗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一叶迷山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五回:“世上这般双瞳如豆、一叶迷山的,以至糊涂下人,又有几个深明大义的呢!”
一叶障目毛泽东《论持久战》:“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自以为是。”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鹗冠子 天则》:“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两叶掩目北齐·刘昼《刘子新论·专学》:“夫两叶掩目,则冥然无睹;双珠填耳,必寂然无闻。”
人手一册熊召政《张居正》第一卷第23回:“听说六科廊的官员,是人手一册。”
倡条冶叶宋 欧阳修《玉楼春》词:“南园粉蝶能无数,度翠穿红来复去。倡条冶叶恣留连,飘荡轻于花上絮。”
典册高文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第二卷:“《五代史》:‘黄……。’则典册高文亦用之矣。”
冰销叶散《隋书 越王侗传》:“若王师一临,旧章暂睹,自应解甲倒戈,冰销叶散。”
冶叶倡条唐 李商隐《燕春台》诗:“蜜房羽客类芳心,冶叶倡条遍相识。”
加叶添枝
加枝添叶《金瓶梅传奇》第十三回:“汤裱褙道:‘不是奴才夸口,敢怕时日久时,便是王抒亲看,也难辨真伪。 ’遂又加枝添叶,把如何拿王抒欺君误国罪唬她,唬得她当场晕死过去。”
千枝万叶西汉·刘安《淮南子·缪称训》:“辟若伐树而引其本,千枝万叶,则莫得弗从也。”
叶公好龙西汉 刘向《新序 杂事》:“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
叶散冰离《宋书·刘穆之王弘传论》:“而祖宗之遗典,群公之旧章,莫不叶散冰离,扫地尽矣。”
叶瘦花残明 王玉峰《焚香记 构祸》:“趁你青春年少,正好做人,只怕后来叶瘦花残,悔之晚矣。”
叶落归根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慧能大师》:“叶落归根,来时无口。”
叶落归秋元·贯云石《斗鹌鹑·佳偶》曲:“美眷爱,俏伴侣。叶落归秋,花生满路。”
叶落知秋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天童华禅师法嗣》:“动弦别曲,叶落知秋,举一明三。”
同心叶力宋·欧阳修《论乞主张范仲淹富弼等行事札子》:“臣闻自古帝王致治,须待同心叶力之人。”
吹叶嚼蕊唐·李商隐《柳枝》诗序:“柳枝,洛中里娘也……吹叶嚼蕊,调丝擫管,作天海风涛之曲,幽忆怨断之音。”
如振落叶明·崔铣《洹词·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宝贝疙瘩冯志《敌后武工队》第19章:“宝生在他们老公母俩心上,真像命根子,宝贝疙瘩。”
寻枝摘叶宋 严羽《沧浪诗话 诗评》:“建安之作,全在气象,不可寻枝摘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