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云一抹遥峰,冷溶溶,恰与个人清晓画眉同。”译文及注释
译文
遥远的山峰上飘着一抹微云,冷溶溶的远山,那一抹微云的远山像极了她清晓画的眉形。
妻子一人孤独凄清的盏着红蜡,盖着青菱被,任那水沉香的香气沉晕。但此时自己身在远方,停宿黄茅野店,耳畔是西风猎猎,感到凄迟伤感。
注释
微云一抹:即一片微云。宋秦观《满庭芳》词:“山抹微云,天粘衰草。”
溶溶:宽广温润之意。晏殊《寓意》: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个人:犹言那人,指意中人。此句谓一抹微云的远山恰似那人清晨所画的眉毛。
画眉:比喻夫妻感情好。出自《汉书·张敞传》,张敞,汉时平阳人,宣帝时为京兆尹。据说,张与妻同村,儿时张顽皮,一次投掷石块,误伤其妻,但当时逃逸了,长大做官后,听家人说起其妻因此一直未能出嫁,便上门提亲,自此,每日为妻画眉,并且画的眉毛很妩媚。后被后人评为古代四大风流韵事之一,指夫妻恩爱。
蜡泪:蜡烛燃烧时,油脂熔化,好似泪流,故称蜡泪。
青绫(líng)被:青色薄布缝制的被子。
水沉:即水沉香,古时多陈设于闺房。
黄茅野店:即黄茅驿,此处泛指荒村野店。王彦泓《丁卯首春余辞家薄游》: “明朝独醉黄茅店,更有何人把烛寻。”
“微云一抹遥峰,冷溶溶,恰与个人清晓画眉同。”鉴赏
赏析
秋色浓郁,远山连绵,一抹淡淡的云彩,笼罩在远山周围。秋气乍起,升起一阵阵凉意。远山、微云,似乎也冷溶溶如水。这般景致,与作者所思恋的那位女子在清早画眉相像。清晨微凉,一派凄美销魂,是那一豆残焰也令蜡烛顾影自怜,起了思念,不然它如何会流下殷红的泪水来,沾湿自己的全身。青色丝被任它不整,也不管它可否盖在身上,沉水香袅绕出浓浓的香烟。这般景致,却如何只我一人独自念想。猛地回头,仍旧独自在这野店茅屋中听得西风一阵紧、一阵严。
词的上阕借景物起兴,抒发离情。词人在旅途之中见到了那被一抹微云遮掩着的远山,恰似清晨闺中妻子梳妆时所描画出的蛾眉,不由得开始怀念家中的妻子。
下阕以“红蜡泪”三句描绘想象中妻子孤独凄清的情景。妻子正独守空闺,对着红烛沉香,孤寂难眠;而此时的自己却停宿在这荒村野店中,耳畔西风猎猎,卧听西风,怎能不凄迟伤感,孤清寂寞?寥寥数笔,兼写了妻子和自己的孤寂之情,哀怨至极。
这首词意象选用亦颇为着力,词整体的意象“温度”有一番清凉微冷的感觉,情感上则营造了一种悲哀的秋氛。意象呈现方式也是素描与工笔结合。素描如:微云一抹,雾岚菲薄,山如眉黛,斯人独立,黄昏野店,秋叶西风;工笔如:红烛泣泪,青绫不整。意象上,觉出了它“温度”的冷,情思上,读之则感同身受,纳兰词的“真”,其感染力便是如此淋漓痛彻。
创作背景
这首词有解为是思念妻子的作品,时间尚存争议,但大抵认同创作于边塞。纳兰虽只有三十余年生涯,但可以肯定的是,步过了坎坷的感情经历,他可谓已熟谙人生,对于生涯中美好的悲剧性追忆,成为他词中主旨。
纳兰性德简介
清代·纳兰性德的简介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 纳兰性德的诗(220篇)〕猜你喜欢
- 微云一抹遥峰,冷溶溶,恰与个人清晓画眉同。
出自 清代 纳兰性德: 《相见欢·微云一抹遥峰》
- 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
出自 清代 纳兰性德: 《临江仙·点滴芭蕉心欲碎》
- 异乡风物,忍萧索、当愁眼。
出自 宋代 柳永: 《迷神引·一叶扁舟轻帆卷》
- 相看好处却无言。
出自 清代 纳兰性德: 《浣溪沙·十八年来堕世间》
- 到头禾黍属他人,不知何处抛妻子。
- 芳草连空阔,残照满。
出自 宋代 柳永: 《迷神引·一叶扁舟轻帆卷》
- 岂知秦楼,玉箫声断,前事难重偶。
- 才道莫伤神,青衫湿一痕。
出自 清代 纳兰性德: 《菩萨蛮·新寒中酒敲窗雨》
- 半饷斜钗慵未整,晕入轻潮,刚爱微风醒。
- 漫惹炉烟双袖紫,空将酒晕一衫青。
出自 清代 纳兰性德: 《浣溪沙·伏雨朝寒愁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