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笑貌的成语故事
拼音shēng yīn xiào mào
基本解释指人的言谈、表情等。
出处《孟子·离娄上》:“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
暂未找到成语声音笑貌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声音笑貌)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口一声 | 《金瓶梅词话》第七回:“西门庆那里肯,一口一声只叫‘姑娘请受礼。’” |
一口同声 |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六回:“因天时尚早,复到街上访问本府政绩,竟是一口同声说好。” |
一口同音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一回:“所以听得周三说了一句,大家就一口同音说,以义气为重。” |
一吠百声 | 明·何景明《上杨邃庵书》:“群猜共怒,一吠百声,持辩风起,发言雷同矣。” |
一嚬一笑 | |
一声不吭 | 梁实秋《废话》:“犹如两人见面不免说说一句‘今天天气……’之类的话,聊胜于两个人都绷着脸一声不吭而已。” |
一声不响 | 曾朴《孽海花》第31回:“仿佛菊笑一声不响的闪了进来,像猫儿戏蝶一般,擒擒纵纵地把自己搏弄。” |
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 《韩非子·功名》:“人主之患在莫之应,故曰: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
一槌定音 | 朱可 若丁《深深的绿巷》:“一张张笑脸,圆的、长的、苦的、甜的,都来请示,都来要求指点迷津。真神,一槌定音,无处不响。” |
一犬吠形,百犬吠声 | 汉 王符《潜夫论 贤难》:“一犬吠形,万犬吠声;一人传虚,百人传实。” |
一犬吠形,群犬吠声 | 《晋书·傅咸传》:“一犬吠形,群犬吠声,惧于群犬,遂至叵听也。” |
一犬吠影,百犬吠声 | 梁启超《新民说》第九节:“谚曰:‘一犬吠影,百犬吠声’,悲哉!” |
一笑一颦 | 茅盾《子夜》十:“大客厅上有几个人,都屏息侧立,在伺察吴荪甫的一笑一颦。” |
一笑了之 | 沙汀《淘金记》:“那显然是幺长子对白酱丹的毒辣的讽刺;纵然他本人仅仅一笑了之。” |
一笑了事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六回:“抚台听了,先还摸不着头脑,还以为某人办事不诚实,所以钦差才加了他这个考语;后来别位司、道说起,晓得是为带着表,方才付之一笑了事。” |
一笑倾城 | 《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
一笑千金 | 汉·崔骃《七依》:“回顾百万,一笑千金。” |
一笑百媚 | 唐·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
一笑置之 | 宋 陆游《书梦》诗:“一笑俱置之,浮生故多难。” |
一貌倾城 | 明·郑若庸《玉玦记·祝寿》:“张郎不成,李郎不应,十人见我九人憎,羞杀我一貌倾城。” |
一貌堂堂 | 明·无名氏《鸣凤记·陆姑救易》:“我见他一貌堂堂,必然高贵。” |
一迭连声 |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26回:“左右一迭连声道:‘带妇人,带妇人。’那妇人却动也不动。” |
一锤定音 | 刘绍棠《小荷才露尖尖角》:“他不声不响,却是一家之主;女儿中意,老伴点头,也还得听他一锤定音。” |
一颦一笑 | 《韩非子 内储说左上》:“吾闻明主之爱,一颦一笑,颦有为颦,而笑有为笑。” |
万籁无声 | 唐 皎然《戛铜碗为龙吟歌》:“遥闻不断在烟杪,万籁无声天境空。” |
万赖无声 | 唐朝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万赖此俱寂,唯闻钟磬音。” |
下气怡声 | 西汉 戴圣《礼记 内则》:“及所,下气怡声,问衣燠寒。” |
下里巴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