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竹杠的成语故事
拼音qiāo zhū gàng
基本解释比喻利用别人的弱点或以某事为借口来讹诈。
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7回:“兄弟敲竹杠,也算会敲的了,难道这里头还有竹杠不成?”
暂未找到成语敲竹杠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敲竹杠)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竹竿打到底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45回:“我爷娘当初把我嫁给王押司,只指望一竹竿打到底,不想半路相抛。” |
东南竹箭 | 《尔雅·释地》:“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 |
东敲西逼 | 蔡东藩《后汉通俗演义》第二回:“百姓又最怕输粮,地方官刑驱势迫,东敲西逼。” |
丝竹之音 | 春秋·齐·管仲《管子·七臣七主》:“材女乐三千人,钟石丝竹之音不绝。” |
丝竹八音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杜夔传》:“夔善钟律,聪思过人,丝竹八音,靡所不能。” |
丝竹管弦 | 晋·王羲之《兰亭集序》:“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
击玉敲金 | 明·杨慎《洞天玄记》第一折:“兄弟也,不知师傅所言,句句斩钉截铁,言言击玉敲金。” |
刀过竹解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五回:“后来,果然办得水到渠成,刀过竹解。” |
功垂竹帛 | 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情欲》:“故使庄王功迹著乎竹帛,传乎后世。” |
势如劈竹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2回:“曹操得胜之兵,杀入城中,势如劈竹。” |
势如破竹 | 《晋书 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
勒索敲诈 | 徐朔方《<牡丹亭>校注·前言》:“当时捐税重重,而且还派了许多宦官为专使到全国各地去开矿,勒索敲诈,胡作非为。” |
半夜敲门不吃惊 | 元·无名氏《陈州粜米》:“日间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 |
半夜敲门心不惊 | 元·无名氏《陈州粜米》:“日间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 |
卧冰哭竹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3卷:“说到此处,就是卧冰哭竹,扇枕温衾,也难报答万一。” |
反复推敲 | 《诗话总龟》:“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着‘推’字,炼之未定。” |
名书竹帛 | 唐·吴兢《贞观政要·任贤》:“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名书竹帛。” |
名垂竹帛 | 《吴越春秋 勾践伐吴外传》:“声可托于弦管,名可留于竹帛。” |
吹竹弹丝 | 唐·韩愈《代张籍与李浙东书》:“未必不如吹竹弹丝,敲金击石也。” |
吹竹调丝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吹竹调丝,行炙劝酒。” |
哀丝豪竹 | 唐 杜甫《醉为马坠诸公携酒相看》诗:“酒肉如山又一时,初筵哀丝动豪竹。” |
品竹弹丝 | 元·无名氏《货郎担》第四折:“又不会卖风流,弄粉调脂;又不会按宫商,品竹弹丝。” |
品竹调丝 | 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柳耆卿]吟诗作赋,琴棋书画,品竹调丝,无所不通。” |
品竹调弦 | 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一折:“一行行品竹调弦。” |
唾壶敲缺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豪爽》:“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 |
垂名竹帛 | 《封神演义》五十七回:“大丈夫先立功业,共扶明主,垂名竹帛。” |
尺竹伍符 | 明·方孝孺《书夷山稿序后》:“吾观四明蒋先生,羁寓数千里外,在尺竹伍符中,而放笔为诗……味其言如素处显位者,未尝有枯悴寒涩这态,是安可谓之穷士乎?” |
平生不作亏心事,夜半敲门不吃惊 | 鲁迅《天花的蔷薇》:“‘平生不作亏心事,夜半敲门不吃惊。’乙校不自心虚,怎能给恐吓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