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大惊小怪大惊小怪的故事

大惊小怪的成语故事


拼音dà jīng xiǎo guài

基本解释指对不足为奇的事情过分惊讶、奇怪。

出处宋 朱熹《答林择之书》:“要须把此事来做一平常事看,朴实头做将去,久之自然见效,不必如此大惊小怪,起模画样也。”


暂未找到成语大惊小怪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大惊小怪)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一元大武《礼记·曲礼下》:“凡祭宗庙之礼,牛曰一元大武。”
一坐尽惊《三国志·魏志·王粲传》:“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
一坐皆惊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张欲自发无端。顷之,长史诸贤来清言,客主有不通处,张乃遥于末坐判之,言约旨远,足畅彼我之怀,一坐皆惊。”
一家老小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回:“当日接了书信,便与弟曹德及一家老小四十余人,带从者百余人,车百余辆,径望兖州而来。”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七卷:“你若无事退回,我自养你一家老小,如要原钱还府,也是我出。”
一小撮毛泽东《国民党反动派由“呼吁和平”变为呼吁战争》:“一小撮死硬派不要几天就会从宝塔尖上跌下去,一个人民的中国就要出现了。”
一座尽惊汉·荀悦《汉纪·武帝纪》:“少君及言与人大夫游猎处,老人为儿时识其家处,一座尽惊。”
一座皆惊《三国志·魏志·王粲传》:“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
一惊非小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56回:“灯笼灭了,包袱也不见了,这一惊非小。”
一秉大公明·张居正《答工部郎中刘公伯燮言用人毁誉》:“仆近来用人处事,一秉大公。”
一鸣惊人西汉 司马迁《史记 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七大八小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回:“有几张树根的坐具,却是七大八小的不匀。”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八回:“这十二钗说是金陵的,怎么家里这些人如今七大八小的就剩了这几个。”
七老八小冯志《敌后武工队》第五章:“起开,我又不七老八小的,搀着架着干什么?”
万事大吉宋 释惟白《续传灯录 明州大梅祖镜地英禅师》:“岁朝把笔,万事大吉,急急如律令。”
上根大器
不以一眚掩大德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三十三年》:“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不修小节《晋书 石苞传》:“石苞……雅旷有智局,容仪伟丽,不修小节。”
不大对头老舍《正红旗下》:“他也许真是个职业的伶人吧?可又不大对头。”
不拘小节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虞延传》:“(延)性敦朴,不拘小节,又无乡曲之誉。”
不无小补宋 朱熹《朱子全集 尚书一》:“诸家虽或浅近,要亦不无小补,但在详择之耳。”
不登大雅见“不登大雅之堂”。
不登大雅之堂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这部评话,原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不知大体《旧唐书·田弘正传》:“时度支使崔倰不知大体,固阻其情,凡四上表不报。”
不能登大雅之堂
不识大体《宋书 南郡王义宣传》:“尝献世祖酒,先自酌饮,封送所馀,其不识大体如此。”
不足为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12回:“主帅差矣!输赢胜败,兵家常事,不足为怪。”
不达大体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袁绍传》:“袁绍不达大体。”
不顾大局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6回:“似此不顾大局,自便私图,若非钦派亲信大员,前往各省详细稽查,认真清理,将来财政竭蹶,根本动摇,其弊当不可胜言……”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