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澹然的成语故事
拼音hǎi nèi dàn rán
基本解释海内:四海之内;澹然:安静的样子。形容国家安定,生活正常。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扬雄传》:“海内澹然,永亡边城之灾,金革之患。”
暂未找到成语海内澹然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海内澹然)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目了然 |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37卷:“见得道理透后,从高视下,一目了然。” |
一见了然 | 元·陈栎《勤有堂随录》:“程泰之《禹贡图》,不惬人意,不能使人一见了然。” |
不以为然 | 宋 苏轼《再乞罢详定役法状》:“右臣先曾奏论前衙一役,只当招募,不当定差,执政不以为然。” |
不期然而然 | 明 高启《威爱论》:“功或以爱诚有以结于人者,则趋事赴功有不期然而然。何以威为哉!” |
不期而然 | 宋 王楙《野客丛书》:“盖其平日读外祖太史公记,故发于词旨,不期而然。” |
不轻然诺 | 清 百一居士《壶天录》中卷:“如严某者,其亦浊世之铮铮,而不轻然诺者与!” |
东洋大海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7卷:“弄得神魂颠倒,意乱心迷,将前妻昔日恩义,撇向东洋大海。” |
东海扬尘 | 晋 葛洪《神仙传 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复扬尘也。’” |
东海捞针 | 元 柯丹丘《荆钗记 误讣》:“儿,此生休想同衾枕,要相逢除非东海捞针。” |
东海逝波 | 明·刘若愚《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纵有真心为国、束身自好者,恐亦孤掌难鸣也。东海逝波,其奈之何哉!” |
东海鲸波 | 高珪《岳坟感赋》诗:“东海鲸波谁可靖,只今惜少岳家军。” |
义山恩海 | 元·柯丹丘《荆钗记·忆母》:“欣然便周全助路费,召共居,感此义山恩海深难弃。” |
义海恩山 |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四折:“将人的义海恩山,都做了远水遥岑。” |
乘桴浮海 | 春秋·鲁·孔丘《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
九州四海 | 唐·卢照邻《登封大酺歌》:“九州四海常无事,万岁千秋乐未央。” |
九洲四海 | 唐·卢照邻《登封大酺歌》:“九洲四海常无事,万岁千秋乐未央。” |
习惯成自然 | 东汉 班固《汉书 贾谊传》:“少成若天性,习惯若自然。” |
习惯自然 | 清·吴趼人《糊涂世界》第二卷:“随机应变,迎合上意,久而久之,习惯自然,便自能迎刃而解了。” |
习惯若自然 | 《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 |
习若自然 | 北朝·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序致》:“年十八九,少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荡。” |
了然于胸 | 《晋书 袁齐传》:“夫经略大事……智者了然于胸。” |
了然无闻 | |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 清 吴璿《飞龙全传》第二十九回:“看官们有所未知,从来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
云垂海立 | 唐·杜甫《朝献太清宫赋》:“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凤凰威迟而不去,鲸鱼屈矫以相吸。” |
云悲海思 | 《梁书·豫章王综传》:“窥明镜,罢容色,云悲海思徒揜抑。” |
云愁海思 | 唐·李白《飞龙引》之一:“骑龙飞上太清家,云愁海思令人嗟。” |
五内俱崩 | 清·黄宗羲《书钱美恭寻亲事》:“美闻此言,五内崩裂。” |
五内如焚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57回:“而且年来多病,日见衰颓,每念主上,不觉五内如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