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相貌堂堂相貌堂堂的故事

相貌堂堂的成语故事


拼音xiàng mào táng táng

基本解释形容人的仪表端正魁梧。

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十四回:“御弟相貌堂堂,丰姿英俊,诚是天朝上国之男儿,南赡中华之人物。”


暂未找到成语相貌堂堂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相貌堂堂)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一相情原
一相情愿金 王若虚《滹南遗老集》:“晏殊以为柳胜韩,李淑又谓刘胜柳,所谓‘一厢情愿’。”
一脉相传明 汪廷讷《三祝记 叙别》:“纯仁今日将麦舟赈济曼卿,这才是一脉相传,何愁皇天不佑。”
一脉相承清 李绿园《歧路灯》:“如今这两个侄儿,虽分鸿胪、宜宾两派,毕竟一脉相承,所以一个模样。”
一脉相通鲁迅《花边文学·谁在没落》:“倘说:中国画和印象主义有一脉相通,那倒还说得下去的。”
一表堂堂郭沫若《南冠草》第二幕:“智含是死了,端哥小弟是结了婚的人,像你这样一表堂堂的大和尚,谁个不高兴你呢?”又《蔡文姬》第二幕:“是说曹丞相魁梧奇伟,一表堂堂。”
一言堂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逐渐不正常,一言堂、个人决定重大问题、个人崇拜、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一类家长制现象,不断滋长。”
一貌倾城明·郑若庸《玉玦记·祝寿》:“张郎不成,李郎不应,十人见我九人憎,羞杀我一貌倾城。”
一貌堂堂明·无名氏《鸣凤记·陆姑救易》:“我见他一貌堂堂,必然高贵。”
七相五公语出《文选·班固〈西都赋〉》:“冠盖如云,七相五公。”吕向注:“七相:谓车千秋、黄霸、王商、王嘉、韦贤、平当、魏相。五公:张汤、萧望之、冯奉世、史丹、张安世。公侯、御史大夫、将军,通称为公。”
三旨相公《宋史·王圭传》:“以其上殿进呈,曰取圣旨;上可否讫,云领圣旨;退谕禀事者,曰已得圣旨也。”
上下相安《晋书·束皙传》:“主无骄肆之怒,臣无嫠缨之请,上下相安,率礼从道。”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14回:“从来江山秀丽,人物奢华,所以相传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下眼相看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一卷:“手下人那知言谈好歹,见是樵夫,下眼相看。”
不可名貌宋·周密《武林旧事》第五卷:“穿幽透深,不可名貌。”
不打不成相识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38回:“你两个今番却做个至交的弟兄。常言道:‘不打不成相识。’”
不打不相识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38回:“戴宗道:‘你两个今番却做个至交的弟兄。常言道:不打不成相识。’”
不明真相鲁迅《且介亭杂文·关于新文字》:“不过他们可以装作懂得的样子,来胡说八道,欺骗不明真相的人。”
不登大雅之堂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这部评话,原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不相上下唐 陆龟蒙《蠹化》:“翳叶仰啮,如饥蚕之速,不相上下。”
不相为谋春秋 孔子《论语 卫灵公》:“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不相违背毛泽东《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结束其传统的对外妥协,对内用兵、对民压迫的错误政策,将国民党引导到和人民愿望不相违背的地位。”
不相问闻
不相闻问东汉 班固《汉书 严助传》:“于是拜为会稽太守。数年,不闻问。
不耻相师
不能登大雅之堂
两国相战,不斩来使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9回:“自古‘两国相战,不斩来使’。于礼不当。”
两相情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