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隅依阻的成语故事
拼音fù yú yī zǔ
基本解释负:依仗;隅:同“嵎”,角落或山势弯曲险要之处。凭恃地势的险阻,进行抵抗或固守。
出处汉·马融《广成颂》:“负隅依阻,莫敢婴御。”
暂未找到成语负隅依阻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负隅依阻)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人向隅,满坐不乐 | 汉 刘向《说苑 贵德》:“故圣人之于天下也,譬犹一堂之上也。今有满堂饮酒者,有一人独索然向隅而泣,则一堂之人皆不乐矣。” |
一依旧式 | 《隋书·高祖纪》:“隋国置丞相以下,一依旧式。” |
一决胜负 | 宋 司马光《与王介甫书》:“介甫之意,必欲力战天下之人,与之一决胜负,不复顾义理之是非,生民之忧乐,国家之安危。” |
一空依傍 |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第十二章:“关汉卿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
一隅三反 | 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一隅之地 | 《南史·王弘传论》:“晋自中原沸腾,介居江左,以一隅之地,抗衡上国。” |
一隅之见 | 明 王守仁《传习录》上卷:“人但各以其一隅之见,认定以为道止如此。” |
一隅之说 | 《后汉书·王充等传论》:“数子之言当世失得皆究矣,然多谬通方之训,好申一隅之说。”李贤注:“一隅谓一方偏见也。” |
七推八阻 | 明 高明《琵琶记 蔡公逼试》:“我教你赴选,也只是要改换门闾,光显祖宗,你却七推八阻,有这许多说话。” |
上天不负苦心人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虽然多辛苦了几次如今却高高中了个第三,可谓上天不负苦心人,文章自有定论。” |
不依不饶 | 清·贪梦道人《彭公案》第36回:“这里黄三太见周应龙不依不饶,他就开口说:‘周寨主,……’” |
不依本分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39回:“黄文炳道:‘那厮也是个不依本分的人。’” |
不分胜负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回:“孙悟空金箍棒,变作万万千千。半空中似雨点流星,不分胜负。” |
不负众望 | 熊召政《张居正》第四卷第23回:“宋仪望起复履任之后,果然不负众望。” |
东拦西阻 | 《雪岩外传》第十回:“众家人听说,忙东拦西阻的教他们止声。” |
东推西阻 | 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五回:“都氏只是拣精剔肥,东推西阻,媒婆说得丑些,又落得好推。” |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 唐·王勃《滕王阁序》:“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
久负盛名 |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第八章:“他是由于在玉器鉴赏方面的久负盛名而受聘于解放后成立的国营公司的,成为国家干部。” |
代马依风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班超传》:“臣闻太公封齐,五世葬周,狐死首丘,代马依风。” |
众望所依 | |
使蚊负山 | 《庄子·应帝王》:“其于治天下也,犹涉海凿河,而使蚊负山也。” |
依丱附木 | |
依人篱下 | 《南史·张融传》:“丈夫当删诗书,制礼乐,何至因循寄人篱下?” |
依依不舍 |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苏知县罗衫再合》:“次早,老婆婆起身,又留吃了早饭,临去时依依不舍,在破箱子内取出一件不曾开折的罗衫出来相赠。” |
依依惜别 | 宋 陆游《舟中对月》:“百壶载酒游凌云,醉中挥袖别故人,依依向我不忍别,谁似峨嵋半轮月。” |
依依难舍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0回:“说到其间,两下好不依依难舍。” |
依头缕当 | 元 孟汉卿《魔合罗》第四折:“则要你依头缕当,分星劈两,责状招实。” |
依头顺尾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五回:“前儿我们还议论到这里,再不能依头顺尾,必有两场气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