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怨旷思归怨旷思归的故事

怨旷思归的成语故事


拼音yuàn kuàng sī guī

基本解释旷:久。怨恨别离长久,盼望早日还乡。

出处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咸怨旷思归,流涕北顾。”


暂未找到成语怨旷思归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怨旷思归)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一命归西老舍《四世同堂》:“不留神?好,噗哧一下儿,我不就一命归西了吗!”
一命归阴清·俞万春《荡寇志》第99回:“兰生一铜人横扫过去,打着穆春腰肋,一命归阴。”
一心同归《淮南子 泰族训》:“上唱而民和,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
一码归一码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清·朱柏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一门心思孙华炳《重赏之下》:“他自己又到图书馆借来关于数控的书,什么也不顾了,一门心思钻研起来。”
三思而后行《南齐书·公冶度》:“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三思而行先秦 孔子《论语 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三怨成府
不假思索宋 黄榦《黄勉斋文籍 复黄会卿》:“戒惧谨独,不待勉强,不假思索,只是一念之间,此意便在。”
不加思索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95回:“包公将轿内随行纸墨笔砚,叫包兴递与妇人另写一张,只见不加思索,援笔立就,呈上。”
不可思议《维摩诘经 不思议品》:“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慧远义记:“不思据心,不议就口,解脱真德,妙在情妄心言不及,是故名为不可思议。”
不好意思
不如归去宋 梅尧臣《杜鹃》诗:“蜀帝何年魄,千春化杜鹃;不如归去语,亦自古来传。”
专精覃思《三辅黄图·阁》:“刘向于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北齐书·冯伟传》:“后还乡里,闭门不出将三十年,不问生产,不交宾客,专精覃思,无所不通。”
东征西怨语出《书·仲虺之诰》:“惟王不迩声色,不殖货利,德懋懋官,功懋懋赏……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
东怒西怨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厉色扬声,东怒西怨。”
东怨西怒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须求趋竞,不顾羞惭,比较材能,斟量功伐,厉色扬声,东怨西怒;或有协持宰相瑕疵,而获酬谢,或有喧聒时人视听,求见发遣;以此得官,谓为才力,何异盗食致饱,窃衣取温哉!”
丝恩发怨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唐文宗太和九年》:“是时李训、郑注连逐三相,威震天下,于是平生丝恩发怨无不报者。”
中馈之思《周易·家人》:“无攸遂,在中馈。”
临难如归《魏书·节义传序》:“至于轻生蹈节,临难如归,杀身成仁,死而无悔。”
举踵思慕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举踵思慕,若怙旱之望雨。”
举踵思望汉·荀悦《汉纪·武帝纪》:“盖闻中国至仁,德洋恩普……举踵思望,如怙旱之望雨。”
久假不归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久归道山
之子于归《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乐不思蜀晋 习凿齿《汉晋春秋》:“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乐而忘归西汉·司马迁《史记·秦本纪》:“西巡狩,乐而忘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