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类聚的成语故事
拼音wù yǐ lèi jù
基本解释类:同一类。同类的事物常聚集在一起;现在多指坏人互相勾结在一起。
出处《周易 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暂未找到成语物以类聚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物以类聚)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以当十 | 《战国策 齐策一》:“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史记 项羽本纪》:“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
一以当百 | 清·李渔《比目鱼》第十四回:“楚玉也自领全军杀将前去。及至两不相对,真个人强马壮,一以当百。杀得那些山贼,抱头而窜。” |
一以贯之 | 先秦 孔子《论语 里仁》:“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
一切万物 | 《无量寿经》卷上:“设我得佛,自地上以至于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人天。” |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 《论语·里仁》:“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
一无长物 | 《晋书·王恭传》:“吾平生无长物。” |
一物一主 | 元·无名氏《衣袄车》第一折:“这披挂一物一主,看有什么人来。” |
一物一制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46回:“法空这等铜筋铁骨,偏遇着文忠臣,更狠似他,真个一物一制。” |
一物不成,两物见在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2回:“和你往日无冤,近日无仇。一物不成,两物见在,没来由杀你做甚么!” |
一物不知 | 汉·扬雄《法言·君子》:“圣人之于天下,耻一物之不知。” |
一物克一物 | 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然而赵守翁竟无奈她何,此谓人生万物,一物克一物。” |
一物降一物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51回:“常言道,\'一物降一物\'哩。你好违了旨意?” |
一聚枯骨 | 《神仙传·老子》:“乃使甲张口向地,其太玄真符,立出于地,丹书文字如新,甲成一聚枯骨矣。” |
一表人物 | 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一折:“(梅香云)姐姐,那王秀才生的一表人物,聪明浪子,论姐姐这个模样,正和王秀才是一对儿。”元·关汉卿《望江亭》第一折:“夫人,放着你这一表人物,怕没有中意的丈夫?” |
一言以蔽 | 唐·刘子玄《论史上萧至忠书》:“凡此不可,其流实多,一言以蔽,三隅自反。” |
一言以蔽之 | 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万物之灵 | |
不以一眚掩大德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三十三年》:“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
不以为奇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3回:“而且老太太时常提问案件,大家亦都见惯,不以为奇。” |
不以为意 | 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秦太上君寺》:“临淄官徒有在京邑,闻怀砖慕势,咸共耻之,唯崔孝忠一人不以为意。” |
不以为然 | 宋 苏轼《再乞罢详定役法状》:“右臣先曾奏论前衙一役,只当招募,不当定差,执政不以为然。” |
不以为耻 | 《邓析子 转辞》:“今挂劓不以为耻,斯队之所以乱多治少也。” |
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对于自己的历史一点不懂,或懂得甚少,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
不以人废言 | 春秋 孔子《论语 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 战国 邹 孟轲《孟子 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 《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
不以词害意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8回:“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
不以辞害志 | 战国 邹 孟轲《孟子 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