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蛟刺虎的成语故事
拼音duàn jiāo cì hǔ
基本解释相传晋周处曾射蛟杀虎,为民除害。事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自新》。后以“断蛟刺虎”谓武艺高强,行为侠义。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自新》载:相传晋周处曾射蛟杀虎,为民除害。
暂未找到成语断蛟刺虎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断蛟刺虎)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刀两断 | 唐 寒山《诗三百三首》:“男儿大丈夫,一刀两断截;人面禽兽心,造作何时歇!” |
一山不藏二虎 | 欧阳山《三家巷》:“他跟展公有点一山不藏二虎的味道,这是他太狂妄。” |
一度著蛇咬,怕见断井索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龙门远禅师法嗣》:“赵州道:‘无意者如何?’师曰:‘一度著蛇咬,怕见断井索。’” |
一渊不两蛟 | 《文子 上德》:“一渊不两蛟,一雌不二雄,一即定,两即争。”《淮南子 说山训》:“一渊不两蛟,水定则清正。” |
一笔勾断 | 宋·陈亮《与吴益恭书》:“此事今已一笔勾断云云。” |
一虎不河 | 《诗·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
一虎难敌众犬 | |
七断八续 | 《秦并六国平话》卷中:“应荣圣刀头引举三军喊杀,秦兵败走,东砍西伐,七断八续。” |
三人成市虎 | 西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众议成林,无翼而飞,三人成市虎,一星能挠椎。” |
三人成虎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
三夫成市虎 | 《宋书 乐志三》:“三夫成市虎,慈母投杼趋。” |
三言讹虎 | 清·秋瑾《致琴文书》:“况三言讹虎,众口铄金;因积毁销骨,致他方糊口。” |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班超传》:“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 |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班超传》:“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 |
不探虎穴,不得虎子 | 《东观汉记·班超传》:“超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酒酣激怒曰:‘不探虎穴,不得虎子。’” |
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 晋·陈寿《三国志·吕蒙传》:“贫贱难可居,脱误有功,富贵可致,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
不断如带 | 《新唐书 韩愈传赞》:“自晋汔隋,老佛显行,圣道不断如带。” |
与虎添翼 | 《逸周书·寤敬篇》:“毋为虎傅翼,将飞入邑,择人而食之。”《淮南子·兵略训》:“今乘万民之力而反为残贼,是为虎傅翼,曷为弗除。” |
与虎谋皮 | 《太平御览》第208卷引《符子》:“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与羊谋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 |
两虎共斗 | 西汉·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两虎相争 | 《战国策 秦策二》:“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史记 春申君列传》:“天下莫强于秦楚,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与斗。”〖示例〗我相公官至下大夫,不知为何,近日只要与上大夫赵正卿争朝,我想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明 徐元《八义记 张维评话》 |
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 明·徐元《八义记·张维评话》:“我相公官至下大夫,不知为何,近日只要与上大夫赵正卿争朝,我想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
两虎相斗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秦策二》:“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
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二》:“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
临机立断 | 明·唐顺之《条陈海防经略事疏》:“访得淮扬海防兵备副使刘景韶英敏多谋,临机立断,运筹足以破鬼夷之算,贾勇足以汗懦将之颜。” |
临机能断 | 《北史·樊子盖传论》:“子盖雅有干局,质性方严,见义而勇,临机能断,保全邦邑,勤亦懋哉!” |
临机辄断 | 《新唐书·杜如晦传》:“如晦少英爽,喜书,以风流自命,内负大节,临机辄断。” |
为虎作伥 | 孙中山《革命原起》:“有保皇党发生,为虎作伥,其反对革命,反对共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