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绩幽明的成语故事
拼音kǎo jì yōu míng
基本解释考绩:考核官吏政绩;幽:昏暗;明:清白。指考核官吏政绩得失。
出处唐 柳宗元《送薛存义序》:“吾贱且辱,不得与考绩幽明之说。”
暂未找到成语考绩幽明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考绩幽明)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了千明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清凉益禅师法嗣》:“百千诸佛方便一时,更有甚么疑情?所以古人道:‘一了千明,一迷万惑。’” |
一晦一明 | 《庄子·田子方》:“消息满虚,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淮南子·兵略训》:“一晦一明,孰知其端绪。” |
下乔入幽 | 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上》:“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幽谷者。” |
下乔木入幽谷 | 《孟子·滕文公上》:“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幽谷者。” |
下落不明 | 马识途《清江壮歌》尾章:“我的女儿,从此下落不明。” |
不明不暗 | 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
不明不白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3卷:“(李生)常与这些轻薄少年,成群结队,驰马试剑,黑夜里往来太行山道上,不知做些甚么不明不白的事。” |
不明真相 | 鲁迅《且介亭杂文·关于新文字》:“不过他们可以装作懂得的样子,来胡说八道,欺骗不明真相的人。” |
业峻鸿绩 |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原道》:“夏后氏兴,业峻鸿绩,九序惟歌,勋德弥缛。”周振甫注:“业峻鸿绩:即业峻绩鸿,功业高,成绩大。” |
丧明之痛 | 《礼记·檀弓上》:“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 |
丰功伟绩 | 宋 周行己《上宰相书》:“逮事三主,始终一心,丰功伟绩,昭焕今古。” |
丰烈伟绩 | 清·汪琬《代寿洪太傅七十序》:“其品望在乡国,其威名在遐荒,其丰烈伟绩在太史。” |
主明臣直 | 明·张居正《帝鉴图说》上篇:“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也。” |
久经考验 | 邓小平《工人阶级要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作出优异贡献》:“斗争的实践证明,我国工人阶级不愧是久经考验的立场坚定的革命领导阶级。” |
二分明月 | 唐 徐凝《忆扬州》诗:“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
仇人相见,分外明白 | 元 李致远《还牢末》第四折:“可不道仇人相见,分外明白。” |
仇人相见,分外眼明 | 明 施耐庵《水浒传》六十八回:“燕青牵了那匹千里龙驹,径到大寨。宋江看了大喜,仇人相见,分外眼明。” |
仙露明珠 | 唐 唐太宗《三藏圣教序》:“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
休明盛世 | 晋·潘岳《西征赋》:“当休明之盛世,托菲薄之陋质。” |
伟绩丰功 | 明·黄绾《明道编》第三卷:“伟绩丰功,笼络一世。” |
偶烛施明 | 汉 王符《潜夫论》:“尧舜之德,譬犹偶烛施明于幽室也,前烛照之,后烛益明,非前烛昧,后烛彰也,乃二烛相因而成大光。” |
先见之明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杨彪传》:“后子修为曹操所杀,操见彪问曰:‘公何瘦之甚?’对曰:‘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
光明大道 | 冯玉祥《我的生活》第39章:“我们已加入革命阵线,走上光明大道,何至于再入岔路,钻回黑暗中吗?” |
光明正大 | 宋 朱熹《朱子语类 易九》第73卷:“圣人所说底话,光明正大。” |
光明洞彻 | 晋·葛洪《抱朴子·仙药》:“赤者如珊瑚,白者如截肪,黑者如泽漆,青者如翠羽,黄者如紫金,而皆光明洞彻如坚冰也。” |
光明灿烂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第11卷:“灼然一切处,光明灿烂去。” |
光明磊落 |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74卷:“譬如人光明磊落底便是好人,昏昧迷暗底便不是好人。” |
公明正大 | 清·陈确《翠薄山房帖》:“若一本于公明正大之心,则岂直如此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