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体贴的成语故事
拼音wēn róu tǐ tiē
基本解释温顺关怀体贴。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20回:“袭人才将心事说出,蒋玉菡也深为叹息敬服,不敢勉强,并越发温柔体贴,弄得个袭人真无死所了。”
暂未找到成语温柔体贴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温柔体贴)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体同心 | 《仪礼·丧服》:“父子一体也,夫妻一体也,昆弟一体也。”《周易·系辞上》:“二人凡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
一体知悉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回:“亦可传与各洞妖王,一体知悉。” |
一体知照 | |
一心同体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二回:“话说唐僧复得了孙行者,师徒们一心同体,共诣西方。” |
三位一体 | 毛泽东《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为什么提出‘巩固和平’、‘争取民主’、‘实现抗战’这样三位一体的口号?” |
不成体统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3回:“刻印不及,以锥画之,全不成体统。” |
不知大体 | 《旧唐书·田弘正传》:“时度支使崔倰不知大体,固阻其情,凡四上表不报。” |
不识大体 | 《宋书 南郡王义宣传》:“尝献世祖酒,先自酌饮,封送所馀,其不识大体如此。” |
不达大体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袁绍传》:“袁绍不达大体。” |
习与体成 | 《孔丛子·执节》:“作之不变,习与体成,则自然矣。” |
五体投地 | 《梁书 中天竺国传》:“今以此国君臣民庶,山川珍重,一切珍重,一切归属,五体投地,归诚大王。” |
五体投诚 | |
仁柔寡断 |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其孱弱少用如此,是则仁柔寡断之主,汉献、唐昭之俦耳!” |
以柔克刚 | 三国 蜀 诸葛亮《将苑》:“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 |
以柔制刚 | 三国·蜀·诸葛亮《将苑·将刚》:“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 |
仪静体闲 | 三国魏·曹植《洛神赋》:“环姿艳溢,仪静体闲。” |
伏首贴耳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马介甫》:“万石不言,惟伏首贴耳而泣。” |
优柔厌饫 | 明·宋濂《故东吴先生吴公墓碣铭》:“遐尔学徒,争奔走其门,先生随其资器,孳孳训迪,必使优柔厌饫而后已。” |
优柔失断 | 《旧唐书·高祖纪论》:“然而优柔失断,浸润得行。” |
优柔寡断 | 先秦 韩非《韩非子 亡征》:“缓心而无成,柔茹而寡断,好恶无决,而无所定立者,可亡也。” |
优柔无断 |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第十卷:“又云‘杳杳烟波隔千里,白频香散东风起,日落汀洲一望时,愁情不断如春水。’观此语意,疑若优柔无断者。” |
优柔餍饫 | 语出晋·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序》:“优而柔之,使自求之;餍而饫之,使自趋之。” |
体体面面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2回:“看来这件事可以做得体体面面,把老人家送回家去。” |
体国安民 |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唐德宗》:“柳考当日户口虚盈之数,而晏体国安民之心,不可没矣。” |
体国经野 | 《周礼 天官 序官》:“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高官分职,以民为极。 |
体大思精 | 南朝 宋 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自古体大而思精,未有此也。” |
体察民情 | 元·关汉卿《裴度还带》:“上命差来此处歇马,体察民情。” |
体恤入微 | 郑观应《盛世危言·女教》:“俄国特设教女收生院,凡胎前产后一切要症,必须明白透澈,体恤入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