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蔽空的成语故事
拼音jīng qí bì kōng
基本解释旌旗:旗帜;蔽:遮蔽。旌旗繁多遮蔽天空。比喻军队阵容的盛大壮观
出处宋·苏轼《前赤壁赋》:“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暂未找到成语旌旗蔽空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旌旗蔽空)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 《鹗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
一场空 |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40回:“枉费心机空费力,雪消春水一场空。” |
一扫而空 | 宋 苏轼《题王逸少帖》诗:“出林飞鸟一扫空。” |
一指蔽目,不见泰山 | 谢觉哉《关于独立思考》:“至于全体的事,不管好处多大,总是‘一指蔽目,不见泰山’。” |
一空依傍 |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第十二章:“关汉卿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
一纸空文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近来又有了什么外销名目,说是筹了款项,只能办理本省之事;将来不过一纸空文咨部塞责。” |
一言以蔽 | 唐·刘子玄《论史上萧至忠书》:“凡此不可,其流实多,一言以蔽,三隅自反。” |
一言以蔽之 | 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一言蔽之 | 《宋书·索虏传》:“因此而推胜负,殆可以一言蔽之。” |
一钱不落虚空地 |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五回:“只得自己暗地里送了委员一千两银子,好在一钱不落虚空地,将来自有作用。” |
万人空巷 | 宋 苏轼《八月十七复登望海楼》诗:“赖有明朝看潮在,万人空巷斗新妆。” |
不务空名 | 毛泽东《<中国工人>发刊词》:“工人中间应该教育出大批的干部,他们应该有知识,有能力,不务空名,会干实事。” |
不吃羊肉空惹一身膻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弄得不吃羊肉空惹一身膻,那是要坏名气的。” |
不蔽风雨 | 清·陈瑚《顽潭诗话·无闷谣》:“我有蔽庐,不蔽风雨。” |
两手空空 | 清 袁枚《子不语》:“我客死于此,两手空空。” |
书空咄咄 | 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
买空卖空 | 鲁迅《准风月谈 由聋而哑》:“因为多年买空卖空的结果,文界就荒凉了。” |
云净天空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七回:“一切了当,觉得这事作得来海枯石烂,云净天空,何等干净解脱,胸中十分的痛快。” |
云过天空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1回:“把一桩惊风骇浪的大案,办得来云过天空。” |
五蕴皆空 | 《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船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
人去楼空 | 唐 崔颢《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人财两空 | 清 曹雪芹《红楼梦》:“可怜张李二家没趣,真是‘人财两空’。” |
仆旗息鼓 | 《新唐书·南蛮传》:“会蛮踵来,还攻大度河,仆旗息鼓。” |
偃旗仆鼓 | 宋·苏洵《权书·法制》:“偃旗仆鼓,寂若无气,严戢兵士,敢哗者斩。” |
偃旗卧鼓 | 《梁书·王僧辩传》:“及贼前锋次江口,僧辩乃命众军,乘城固守,偃旗卧鼓,安若无人。” |
偃旗息鼓 | 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赵云传》:“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 |
入宝山而空回 | 《先拨志始》卷下:“在婿固不敢厚望,入宝山而空回,想岳亦不能忘情也。” |
入宝山而空手回 |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离世间品》下卷:“如人无手,虽至宝山,终无所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