蹈袭覆辙的成语故事
拼音dǎo xí fù zhé
基本解释重新走上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教训,再走失败的老路。
出处《宋史·米芾传》:“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轧辙。”
暂未找到成语蹈袭覆辙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蹈袭覆辙)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改故辙 | |
一日三覆 | 《孔子家语·弟子行》:“独居思仁,公言仁义。其于诗也,则一日三覆,白圭之玷,是宫绦之行也。”按,《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家语》本此。 |
三反四覆 | 清·蒋士铨《空谷香·杀舱》:“阿呀!这厮三反四覆,可恼,可恼。” |
三番四覆 | 清·敖英《彩雪亭杂言·邝子元》:“或事到跟前,可以顺应,却乃畏首畏尾,三番四覆,犹豫不决。” |
三翻四覆 | 明 张岱《石匮书后集 烈帝本纪》:“先帝焦于治,以致十七年之天下,三翻四覆,夕改朝更。” |
东抄西袭 | 《文明小史》第三四回:“毓生又会想法,把人家译就的西文书籍,东抄西袭,作为自己译的东文稿子,印出来,人家看得佩服。” |
乘虚蹈隙 | 《老残游记》第十回:“黄龙举起磬击子来,在磬上铿铿锵锵的乱击,协律谐声,乘虚蹈隙。” |
买臣覆水 | 相传汉代朱买臣贫贱时,其妻出走,显达后,其妻又回来,朱买臣泼水于地,令妻收回。 |
云翻雨覆 | 唐·杜甫《贫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
什袭以藏 | 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九十五回:“人家竞相传钞,什袭以藏。” |
什袭珍藏 | 《太平御览》卷五十一引《阚子》:“宋之愚人得燕石于梧台之东,归而藏之,以为大宝。周客闻而观焉。主人冕玄服以发宝。华匮十重,缇巾十袭。” |
什袭而藏 | 宋 张守《跋唐千文帖》:“当与夏璜赵璧什袭而藏。” |
仍陋袭简 | 《明史·王铭传》:“上疏曰:‘臣所领镇,外控岛夷,城池楼橹仍陋袭简,非独不足壮国威,猝有风潮之变,捍御无所,势须改为。” |
以功覆过 | 晋·陈寿《三国志·吴志·朱据传》:“据以为天下未定,宜以功覆过,弃瑕取用,举清厉浊,足以沮功。” |
传圭袭组 | 明·宋濂《送黄仲恭赴官馀姚序》:“士君子非以传圭袭组为难,能世其德业为难。” |
传爵袭紫 | |
传龟袭紫 | 《后汉书 阴识传赞》:“恂恂苗胤,传龟袭紫。”李贤注:“公侯紫绶金印龟纽。” |
全军覆没 | 《旧唐书 李希烈传》:“官军皆为其所败,荆南节使张伯仪全军覆没。” |
全军覆灭 |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九十三回:“梅山七怪化成人形,与周兵屡战,俱被陆续诛灭,复现原形,大失朝廷体面,全军覆没;臣等只得逃回。” |
兼覆无遗 | 战国·赵·荀况《荀子·王制》:“五疾,上收而养之,材而事之,官施而衣食之,兼覆无遗。” |
再蹈覆辙 | 郭沫若《抱箭集·第二辑·曼陀罗华》:“这也是一种经验呢,我们都是年青人,将来还有生育的机会,我们可以不再蹈覆辙了。” |
凭轼结辙 | 《子华子·晏子问党》:“游士无所植其足,则凭轼结辙而违之。” |
出门合辙 | 《景德传灯录·匡悟禅师》:“问:‘如何是闭门造车?’师曰:‘活计一物无。’曰:‘如何是出门合辙?’师曰:‘坐地进长安。’” |
出门应辙 | 梁启超《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四节:“中国则地大物博,交通未盛。学者每闭门造车,出门应辙,常非有所承而后起者也。故其学界为无数平行线形。” |
列功覆过 | 东汉 班固《汉书 陈汤传》:“言威武勤劳则大于方叔、吉甫,列功覆过则优于齐桓、贰师。” |
前覆后戒 | 汉 刘向《说苑 善说》:“前车覆,后车戒。” |
前车已覆,后车当戒 | 明·周楫《西湖二集·邢君瑞二载幽期》:“前车已覆,后车当戒,仁兄不可……堕其术中,迷而不悟。” |
前辙可鉴 | 宋·陈亮《与石应之书》:“惟兄勉之,无失朋友之望,前辙可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