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鹿为马的成语故事
拼音yǐ lù wéi mǎ
基本解释把鹿说成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
出处汉·陆贾《新语·辨惑》:“秦二世之时,赵高驾鹿而从行,王曰:‘丞相何为驾鹿?’高曰:‘马也。’王曰:‘丞相误邪,以鹿为马也。’高曰:‘乃马也。陛下以臣之言为不然,愿问群臣。’于是乃问群臣,群臣半言马半言鹿。”
暂未找到成语以鹿为马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以鹿为马)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之为甚 | 元·侯克中《归兴》诗:“一之为甚其能再,二者何由可得兼。” |
一以当十 | 《战国策 齐策一》:“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史记 项羽本纪》:“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
一以当百 | 清·李渔《比目鱼》第十四回:“楚玉也自领全军杀将前去。及至两不相对,真个人强马壮,一以当百。杀得那些山贼,抱头而窜。” |
一以贯之 | 先秦 孔子《论语 里仁》:“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
一分为二 | 宋·邵雍《皇极经世绪言》第七卷:“是故一分为二,二分为四。” |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 《论语·里仁》:“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
一吐为快 | 谌容《真真假假》:“仿佛全是他积郁在胸中多时的由衷之言,今日终于得以一吐为快。” |
一心为公 | |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31回:“你这个泼怪,岂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父子无隔宿之仇!” |
一言为定 | 清 曹雪芹《红楼梦》:“贾琏笑道:‘你我一言为定。只是我信不过二弟,你是萍踪浪迹,倘然去了不来,岂不误了人家一辈子的大事。’” |
一言为重,百金为轻 | 宋·王安石《商鞅》:“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
一言以蔽 | 唐·刘子玄《论史上萧至忠书》:“凡此不可,其流实多,一言以蔽,三隅自反。” |
一言以蔽之 | 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一言出口,驷马难追 | 宋·欧阳修《笔说·驷不及舌说》:“俗云:一言出口,驷马难追。《论语》所谓‘驷不及舌’也。” |
一言已出,驷马难追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5卷:“大丈夫做事,一言已出,驷马难追。” |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 元·李寿卿《伍员吹萧》第三折:“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岂有反悔之理。” |
一马一鞍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人各有志,不可相强。便是妇人女子的志向,也有个不同:有的讲究个女貌郎才,不辞非鸦非凤的,就有讲究个穿衣吃饭,只图一马一鞍的。” |
一马不跨两鞍 | 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我一马不跨两鞍。想男儿在日,曾两年匹配,却叫我改嫁别人,其实做不得。” |
一马平川 | 宋 苏轼《东坡诗 卷二十三 游径山》:“势若骏马奔平川。” |
一马当先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96回:“即便勒兵列阵,一马当先,雷震等将簇拥左右。” |
万马千军 | 元·无名氏《千里独行》第四折:“他恰才万马千军摆下战场,则见他们把门旗放,显出那弃印封金有智量。” |
万马奔腾 | 宋 刘一止《水村一首示友人》:“秋光有尽意无尽,万马奔腾山作阵。” |
万马皆喑 | 宋·苏轼《三马图赞》序:“时西域贡马……振鬣长鸣,万马皆喑。” |
万马齐喑 | 宋 苏轼《三马图赞》序:“时西域贡马……振鬣长鸣,万马皆瘖。” |
三人为众 | 东汉 班固《汉书 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序》:“三人为众,虽难尽继,宜从尤功。” |
三十六着,走为上着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娘道:‘我儿,三十六着,走为上着,只恐没处走。’” |
三十六策,走为上策 | 《南齐书 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 《南齐书 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