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宵彻旦的成语故事
拼音tōng xiāo chè dàn
基本解释见“通宵彻昼”。
出处《九尾鱼》第169回:“秋谷知道自己寒热来得厉害的时候,他们两人都是通宵彻旦的伏侍,心上十分感激。”
暂未找到成语通宵彻旦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通宵彻旦)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彻万融 | 明·唐顺之《与裘剡溪推官书》:“人能得此常理,设使为医,则必能究性命之源;为巫,则必能极鬼神之情状,一彻万融,所谓因源而得委也。” |
一念通天 | 汉·魏伯阳《参同契》:“精勤不退,一念通天。” |
一旦一夕 | 《史记·太史公自序》:“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
一窍不通 |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过理》:“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通,安于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 |
一窍通,百窍通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回:“这猴王也是他一窍通时百窍通,当时习了口诀,自修自炼。” |
一脉相通 | 鲁迅《花边文学·谁在没落》:“倘说:中国画和印象主义有一脉相通,那倒还说得下去的。” |
一通百通 | 明 吴承恩《西游记》:“这猴王也是他一窍通时百窍通,当时习了口诀,自习自练,将七十二般变化,都学成了。” |
万事亨通 | 清 李绿园《歧路灯》:“那孔方兄运出万事亨通的本领,先治了关格之症。” |
不通世务 | |
不通文墨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5回:“小生旧日在那里住了数年,与他相交时,他虽是个不通文墨的人,为见他与人结交真有义气,是个好男子。” |
不通时宜 | 明·郎瑛《七修类稿·方头》:“今人言不通时宜而无顾忌者曰方头。” |
不通水火 | 东汉 班固《汉书 孙宝传》:“稚季耳目长,闻知之,杜门不通水火。”颜师古注:“不通水火,谓虽邻伍亦不往来也。” |
中通外直 | 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串通一气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46回:“鸳鸯听了,便红了脸,说道:‘怪道,你们串通一气来算计我!’” |
为人为彻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24回:“哥哥,为人为彻,已经调动我这馋虫,再去寻个儿来,老猪细细的吃吃。” |
乌鹊通巢 | 《隋书·郭隽传》:“家门雍睦,七叶共居,犬豕同乳,乌鹊通巢,时人以为义感之应。” |
书通二酉 | 语出《太平御览》卷四九引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小酉山上石穴中有书千卷,相传秦人于此而学,因留之。” |
互通有无 | 唐 韩愈《原道》:“为之贾,以通其有无。” |
亘古通今 | 南朝·宋·鲍照《河清颂》:“亘古通今,明鲜晦多。” |
亡在旦夕 | 《元史·外夷传一·高丽》:“大军已驻乎心腹,鼎鱼幕燕,亡在旦夕。” |
从头彻尾 | 宋 朱熹《答吕伯恭》:“不免索性说了,从头彻尾只是此一个病根也。” |
信誓旦旦 | 《诗经 卫风 氓》:“总角之宴,言笑晏宴,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
偷安旦夕 | 三国魏·钟会《移蜀将吏士檄》:“若偷安旦夕,迷而不反,大兵一发,玉石俱碎。” |
光明洞彻 | 晋·葛洪《抱朴子·仙药》:“赤者如珊瑚,白者如截肪,黑者如泽漆,青者如翠羽,黄者如紫金,而皆光明洞彻如坚冰也。” |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81回:“正是八仙过海,独自显神通。” |
八面圆通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8回:“第二要嘴巴会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见了官场说官场上的话,见了生意人说生意场中的话,真正要八面圆通,十二分周到,方能当得此任。” |
六通四辟 | 战国·宋·庄周《庄子·天道》:“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 |
六通四达 |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49卷:“今谓明义各自为宜,少多非为定准,如六通四达,岂止三耶!” |